楚雄州彝族民歌,按历史分期,可分为上古民歌、中古民歌、近现代民歌和当代民歌。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内容,并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特征。楚雄彝族13个支系,现存民歌数千首。楚雄州文化局编辑出版的《楚雄州民间歌曲集成》,所列楚雄彝族民歌66种,有代表性的民歌350首。彝族能歌善舞,有悠久的歌唱传统。他们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大都可以通过歌唱来反映。民间舞蹈遗产十分丰富。如"打跳"是楚雄彝族最广泛、最喜爱的歌舞活动。彝族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按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几种主要的音乐曲调,如流行于大姚、姚安、永仁等彝族地区的"梅葛调",流行于双柏等地的"阿色调",流行于元谋、武定等地的"道嘎"、"命熬",流行于楚雄、南华等地的"阿苏则",流行于牟定等地的"左脚调"等。此外,彝族民间还保留着千余首民族乐曲。彝族民间乐器和器乐曲较为丰富,乐器主要有竹笛、小闷笛、哔噜、葫芦笙、唢呐、二胡、月琴、大三弦 、葫芦琴等,乐曲则有葫芦曲、放羊调、四弦调、过山调、响篾调等。
彝剧是在楚雄彝族民间文学、民歌、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吸收流传在彝族地区的汉族花灯、滇剧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民族剧种。它萌芽于清代,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永仁直苴 、大姚昙华彝族地区。1983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剧团成立,开创了彝剧繁荣的新时期。代表性剧目有《半夜羊叫》、《曼嫫与玛婼 》、《山林青青》、《查德恩塔》、《歌场两亲家》、《跳歌场上》、《蔑独尼闹店》、《双叩 门》、《掌火人》等30多个。彝剧作为产生于楚雄彝州的新兴剧种,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剧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