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开了 谢了 走了

红袖翩然 尘缘苦短

唯存风骨 千秋流传……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收藏,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灵魂。收藏深处见厚重,灵魂深处见风骨。就一座城市而言,为史为文,能留下些许印记的,都是些不得不说的人物了。生长于斯也罢,匆匆过客也罢,只要命运与这座城市有关,就会与城市一起流传。我们今天要说的三个女人,虽然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却在同一座城市里演绎了生死悲欢。如今,千年岁月随风消散,红尘外、柔情内,曾经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木兰从军

孝烈将军祠

自古以来,疆场是男人的舞台,无数次的战争,总是展示着让女人走开的绅士风度,也因为如此,沙场征战的勇士总是有闺中怨妇们绵长的牵挂。喋血的边塞,大漠长风中往往携裹着女人的声声叹息———然而,大多数的女人也只是叹息而已,凛冽的朔风中,冰冷的盔甲让疲惫的将士们心如止水。数千年间无数次的战争岁月,就这么惨烈着、豪迈着,又毫无色彩地度过———直到出现了一个巾帼英雄花木兰。

这里曾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演兵场,荆钗布裙的木兰也许就是听着演兵场上的喊杀之声长大的,阳光下,风雨中,这些铿锵的声音成了木兰心中动人的天籁。于是在她的性格之中,就沾染了一些豪迈之风,也就埋下了日后替父从军的胚芽。

时间太久,日子已无从考证了。也许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也许是一个夏季的黄昏,木兰对窗而坐,或者已经伴着声声机杼熬过了一个通宵,或者刚刚忙完一天的农活坐在织布机旁,只有今天的机杼声有些异常,没有了往日的欢快,倒多了份心事重重的迟疑。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北朝民歌《木兰辞》

从生存的状态而言,她应该是个平和的女人,纯朴的乡野民风让她学会了隐忍,深居简出、不事张扬。孝敬父母、关爱弟妹、昼耕夜织、勤俭持家几乎就是她生命的全部。然而一场战争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有了千古流芳的机会,也开始了自己异于常人的经历。

征战的路途艰辛而且漫长。黄河流水、燕山胡骑代替了母亲思儿的声声叹息。铁血战场、袭人朔风、漫漫长夜、无边寂寞。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不知道木兰会有着怎样的际遇,又有着怎样的心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终于可以回家了。这是木兰辞里的说法,也是流传最广的结局。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当朝的皇上听说了这个离奇的女子,也许是为了褒奖,也许是为了猎奇,就下令木兰入宫,刚烈的木兰坚辞不受,既然能够“不用尚书郎”,同样不愿走入深宫,于是自缢身死,将自己的身心永远地留在了故乡的土地。

于情于理,木兰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命运,所以在很多版本的有关木兰的演绎中,人们更愿意给她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她有面对千军万马的勇气,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她没有战死沙场,却用一种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似乎在向人们以死明志: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为的只是一种责任:为子女,当为父尽孝;为百姓,当为国分忧。这种最朴实的感情一旦被世俗化为某种具体的目的,这是违背她的初衷的,她十多年的隐忍与坚持就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她宁愿选择清白地死去。不知道当时的人们如何评价她的选择,也不知道自以为是的皇上听到这样的结局会有怎样的反应,只是千年之间,她成为人们心中的巾帼英雄,成为一个集忠孝和智慧于一身的孝烈将军,也为她身边的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豪迈的韵致。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题木兰祠》

杀妾飨士

张巡祠

逐鹿中原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是为了争夺城市而发生战争,还是为了抵御战争而筑起城墙,换句话说,是先有城池还是先有战争,恐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反正城市曾经就是战场,攻伐之势、血雨腥风曾经在这儿轮番上演。几千年间不知道在这座城市发生了多少场战争,但其中最惨烈的一次,应该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了。我们无意于展示战争的全貌,只从一个降身为妾、地位卑微的女人的命运说起。

替父从军的木兰因为符合了传统思想文化中太多的女性美德而千秋流传,而在睢阳之战中,这个深明大义、替夫赴死的女人就显得寂寞多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宁愿为她多着些笔墨,不是为了纪念,更愿意是为了忘却。

这个女人没有留下名字,但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个女人中惟一入了正史的一个,尽管只有寥寥的四个字:杀妾飨士,但却是这场战争最豪迈的注脚。她生平怎样、家世如何大概是无从考证的,然而她是一个闻名天下的男人的侍妾却是真的,他就是韩愈笔下“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方张不制之师”的张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短短两年内,叛军横扫京师,直逼江淮,攻城掠地,势如破竹。镇守宁陵的张巡急忙挥师睢阳,倾力增援,身边就一直带着她的爱妾。也许他当初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个女人会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这应该是一个体贴入微、善解人意的女人,不然的话,张巡大概也不会在战争中依然需要她的陪伴。她无惧于战争的残酷,毅然和夫君一起来到这座危城,风雨同担,生死相随。然而战争的残酷是他们都始料未及的:6800名守城将士对13万叛军,这本来就是一场力量悬殊、毫无胜算的战争,又加上周边郡守的明哲保身、按兵不动,睢阳成了一座孤城。城中的士兵和百姓吃光了所有能下咽的东西,最后甚至不得不含泪吃掉战死的将士。饥饿的守军不仅需要果腹之食,更需要强心之剂。作为主帅的张巡别无选择,当机立断:杀妾飨士,以壮军威。

以张巡的儒将之风,是不愿亲手杀掉一个弱小的女人的,何况这个女人还是他的帐中爱妾。“不能割股犒劳将士”的主帅的确需要一个最亲近的人来替他杀身成仁。我们姑且不论她到底是自杀还是被自己的至爱所杀,至少她的死成全了这个男人忠君报国的决心,也让他承受了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非议。清代文人袁枚《张巡杀妾论》中就对张巡进行了较为严厉的责备。我们的确无法想像:当这个女人面对爱人痛惜的眼泪或者无奈的刀剑时,会是怎样的安然,又会是怎样的绝望。然而就当时的状况而言、就张巡而言,逼着饥饿的士兵吃下自己的爱妾。其实正是一种感情的自伤,决绝的选择隐匿不住深度的痛楚和悲怆。在大义与小节之间,是一个弱小的女人加重了正义的砝码,激起了士兵同仇敌忾的勇气,也让攻城的叛军胆战心惊。张巡以这样的决心创造了一场战争神话:守城十月,斩将三百,杀敌十万,为唐军收复失地赢得战机,也保住了江南的富庶与繁荣。

千年之后,当人们怀着敬畏之心伫立于这座大殿前回忆那段惨烈的往事,忠烈千秋、功昭日月都是属于张巡的,有谁记得还有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女人呢?悠悠流水、淡淡烟柳、悠闲游人、巍峨殿宇,还能忆起千年前那段血染的历史吗?她的血肉也许和守城将士一起浸染进了古城的每一寸土地,她的灵魂也许追随着他的夫君和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远处传来缥缈的笛声,有横杀坚守中的悲凉,也有对欢快盛世的依恋,不知道可不可以作为她生命的慰安。

迢遥试一临

寇骑俯城阴

不辨风尘色

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

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

遥闻横笛音

——张巡《睢阳城夜闻笛》

香君遗恨

李香君墓

侯方域故居

消弭了战争的城市是宁静的,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民居将城市分割成安然的风景。市井之间,平常的日子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不管有多少分分合合的情感,不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故事,最终都会回归于恬淡与平和。经历了心心相印的甜蜜、血溅折扇的伤痛,远离了繁华的京都,躲过了乱世的纷争,南明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带着他心爱的女人回到故乡,秦淮河畔的才子佳人成为这方屋檐下一对普通的夫妻。琴棋为友、诗书为伴的岁月成为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生涯中最安稳的回忆。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也许是李香君歌伎的身份最终不容于尊贵的侯府,也许是生性高洁的她厌倦了豪门的繁华,她最终离开了这座精致的四合院,迁至城南十多华里的侯氏庄园居住,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应该都不是她的本意:既然为情千里相随,又怎么会选择咫尺天涯呢?然而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在以委屈自己的方式升华着自己的爱情,但内心却难以掩饰失望的悲苦,整日郁郁寡欢,不久含恨而终。

李香君的死,侯方域应该是有责任的:既然不能给她一个完整的港湾,又何必让她千里迢迢离散骨肉家园?既然承诺了一生相守,为什么又让她独自面对异乡的秋水长天?香君墓前,这块石碑上的字迹,应该表达了侯方域这份悔愧的心情:“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人们感念于他的至诚,于是称这块石碑为“愧石礅”。至于后来侯方域的英年早逝,是不是也牵绊于这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呢?

所以,我宁愿相信很多版本里的说法:李香君从来没有到过这座城市,她和侯方域之间的爱情,就可以永远停留于秦淮河畔的心心相印,血溅折扇的坚贞不渝,虽然凄美,但不哀怨。然而,他们在这座城市续写的故事,只能是一个让人痛断肝肠的结局了。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孔尚任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成戏剧广泛传唱,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扇》。在戏曲《桃花扇》里,李香君的个性更为鲜明,她热情、豪爽而不慕虚荣,一副侠肝义胆,一腔报国之志,她对奸恶之人的蔑视和痛恨、对美好爱情的坚贞和执著,都让人们对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传奇女子刮目相看。而今,壮悔堂前,翡翠楼内,笔砚仍在,墨迹已干,那个多情而重义的灵魂,是不是找到了安居之所呢?这一点我不得而知,至少我知道,她的墓前,每年都会有宁静的落雪。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遇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侯方域 《桃花扇》

一座城市,三个女人;一声嗟叹,千年光阴,为国、为家、为爱,她们在这座城市演绎着看似迥异、实则相同的命运。她们都为了自己心中的渴望选择了该走的路,也都在最不应该离开人世的时候香消玉殒,无怨无悔地用生命诠释着自己的青春。令人遗憾的和值得歌颂的,似乎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变成淡淡地烟云,但她们的故事,是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进人内心的,永不褪色,历久弥新。

千年的跨度,足以让一个城市经历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几个轮回,轮回中的人和事,就是这座城市纷杂的脚步,不眠不休,渐行渐远。城市将这些女人收进了历史的书页,也收藏了她们的气节与灵魂。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总是让位于气吞山河的人间正道,身份的卑微与弱小却掩饰不住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是城市的庄严赋予了这些女人刚毅的品质,还是这些女人的侠骨柔肠丰富了这座城市刚柔相济的内涵呢?(芦崖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