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多年建城历史,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据统计,有1500多条成语与邯郸直接或间接相关。其中有些成语出自峰峰或与磁州窑文化、北齐历史有关,这些成语如颗颗珍珠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是故事,也是传说,更是一种精神。
百炼成钢
峰峰的冶铁业历史悠久,至今在彭城镇炉上村还流传有张飞桥和张飞打铁的民间传说。出处可追溯到汉·陈琳的《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据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余出使至磁州锻坊,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麦中有筋,灌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轮,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记述了他到磁州出差到了峰峰今临水附近,在一家铁匠铺作坊里,亲眼看到铁匠锻铁成钢的工艺流程。这是关于炼铁成钢的最为精彩和详细的记载。
还有史料表明明代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时辖峰峰)一个名叫王允道的官员上书朝廷:“以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于此置铁冶都提举司,总辖沙窝等八冶,炉丁万户,收铁百余斤,请旧置炉炼铁。”由此可见“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出自峰峰本土无疑。
僧稠解虎
此成语源于“僧稠释二虎”的故事,载于《高僧传·僧稠》。北齐高僧僧稠(公元480—560)体魄健壮,精通武功。他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禅居龙山和北响堂寺(兼任大寺主)达10年之久,常来往于彭城、临水之间,在漳河、滏阳河流域弘扬佛法禅学。一天去往马头山修法途中,只见两只猛虎争斗,咆哮声震动山岳。僧稠为了不使它们互相残杀,便用禅杖把两虎调解开,随即用手一挥,两块巨石从空而降,将二虎压在下面,二虎挣扎不动,只好跪伏求饶,于是两虎各自散去。二虎遂摒弃野性,从此跟随僧稠护持左右至终老。
技艺高超的磁州窑工匠们便将这个故事绘画在瓷枕等器物上,画面中僧稠持杖分开两只斗虎,惊魂动魄,生动传神,展现了高僧的功力,表达了民间百姓对僧稠禅师的敬仰和对生命平等、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成语书写于金代磁州窑出产的一方椭圆形白釉瓷枕上,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磁州窑瓷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纹饰内容有诗、词、曲、赋、书法绘画、成语和俗语等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成语,出自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又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表达了一种文人趣味,与宋金元时期的市井生活、酒肆文化密切相关。
这对系金代磁州窑梅瓶,器型硕大,优美典雅,腹部以白釉剔花工艺刻画出锦地“风花雪月”“酒色财气”,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瓶身修长挺拔,更显高古气息。肩部施黑彩卷草纹,刻画卷草纹表现出黑白相间的流畅与自然,色调对比强烈。
传承千年的成语典故,是历史文化穿越岁月长河,持续散发璀璨光辉的生动写照。如今在磁州窑的故乡——彭城,众多陶瓷企业和商家将古老的成语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如“胡服骑射”“完璧归赵”“邯郸学步”等成语出现在茶具、餐具等瓷器上。他们努力探索成语文化与旅游、研学、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让成语文化潜移默化融入日常生活,与磁州窑文化共同绽放新活力。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和峰峰有关呢?欢迎留言分享!
■文字:吉卫东
■图片:来源网络
■校对:闫亚卫
■编审:李妮妮
■监制:索银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微观峰峰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考考你!知道哪些成语和峰峰有关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