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与“药”看似对立,但在中国医学史上,毒物被广泛用于治病与养生;同时,巫毒之术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利器。从“百药长”附子到风靡魏晋文人的“五石散”,致命毒药为何能成为救命神药?从王羲之到韩愈、柳宗元,文人士大夫为何如此热衷服药?唐代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服丹风习最炽盛的时期呢?施毒与禁毒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权力关系?

获得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的作品《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一部以毒药为视角展开的汉唐中国文化史。本书从医疗技术、权力网络、生命意识、宗教信念等诸多层面,展开对中古中国医药史的新探索。本次活动即邀请《以毒为药》作者、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焱、《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主编郑诗亮,围绕本书,聊聊中国古代的“毒”与“药”。

活动信息

活动主题:致命与救命:古代中国的“毒”与“药”——《以毒为药》新书发布会

活动时间:7月6日(周六)14:00-16:00

活动地点: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4楼传记图书馆(上海市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活动嘉宾:刘焱、郑诗亮

直播平台:光启书局视频号

嘉宾信息

刘 焱

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研究硕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亚洲史、医学史等。研究领域包括药学史、宗教治疗、炼金术、感官和情感史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知识交流。

郑诗亮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播客《午后偏见》《边角聊》主播。著有《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译有《书海历险记》《红色童话》《绿色童话》《悬疑小说的构思与写作》。

书籍信息

《以毒为药:

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刘焱 著

朱慧颖 译

编辑推荐:

*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获奖作品,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抄本到宋以降的印刻本,包括本草著作、医师的方书、宗教典籍乃至稗官野史、宫廷秘闻,以丰富的史料生动呈现古代中国日常“服毒”的历史。

*融合政治史、宗教史、社会史和经济史,展现医学与宗教、科学与玄学、毒物与药物、精神提升与肉体痛苦之间的张力。

*引入西方医学传统,带来比较医学史的视域,打破中西医全然对立的传统观念。

书籍简介:

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百药长”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掘了古代中国对健康以及身体与有毒药物如何互动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药物流动的物质性,其真正的意义与效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依具体的技术干预、社会政治状况与个人身体体验而变化。

原标题:《刘焱×郑诗亮 | 致命与救命:古代中国的“毒”与“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