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模式

DB是指Design and

Build,即设计-建造模式。是指工程项目中由工程总承包方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全面负责总承包工程的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DB模式下,承包方承担从设计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部责任,业主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相关的协调与督促,并根据合同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的要求检查承包商在项目中的实施情况。

2.DB模式优缺点

DB模式的优点

(1)权责单一。DB模式中设计与施工由同一家单位承担,避免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具体问题前的责任推诿,利于解决问题而非责任归属,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与施工权责范围内的矛盾,一概由

DB 模式中的承包方负责整合和处理,从而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于设计与施工间协调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也减轻了业主多头管理的负担。

(2)利于成本控制,降低造价。DB模式中,通过整合,把设计与施工组织成一个整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项目全国、全方位地技术经济分析,采取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全面考虑,统筹安排,避免单纯设计对施工方案、工序等了解不深、关注不够的弊端,降低施工成本。

(3)利于进度控制,缩短工期。DB模式下,承包方通过合理安排设计、施工的整合程度,在项目前期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实行动态、交叉作业,利用快速路径法(Fast

Track)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工期。研究表明,采用 DB 模式可节约 21.1%的时间成本。

(4)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水平。DB模式的权责单一性特征,工程质量责任明确由DB承包方承担,从客观上要求DB承包方主动增强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工程质量加强控制,避免由于设计和施工的不协调而对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

DB模式的缺点

(1)投标竞争性低。DB模式对承包方的设计施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与传统承包模式相比,DB模式的投标竞争性相对较低,尤其在我国,DB模式的普及率不高,业主及承包方对DB模式的认知度不高,DB模式在业内市场上更倾向于有限竞争。

(2)业主对项目的控制能力较低。工程建设招标阶段,业主通过发包人要求,提出对工程的功能、标准、工期等的宏观控制要求,招标完成后,由于在传统模式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制衡体制在DB模式中不复存在,业主对工程项目具体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控制相对减少。

(3)DB承包方风险较大。DB模式的权责单一性,在要求DB承包方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同时负责的同时,也将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的不可控因素带来的风险转移到DB承包方身上,对DB承包方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DB项目融资模式的适用范围

DB项目融资模式的适用范围:

(1)发包人的功能需求基本可由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来定义。这样的项目通常包括交通设施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和建筑项目,它们都有较为详尽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

(2)若项目中较多的工程内容存在可施工性的问题,DB模式更能发挥优势。

(3)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发包人的功能需求和有关技术标准,使承包人能准确地理解。

以上梳理了DB模式的定义及优缺点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什么意思?db模式和epc的区别是什么?

ppp模式是什么?特点、分类和运作流程介绍

明树数据:2021年中国PPP市场年报(139页).pdf

本文标签

DB模式 DB模式的优缺点 DB模式定义 db承包模式